第一个故事说的是陶侃深思远虑,使物尽所用。
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,对政事十分勤勉。他任荆州刺史时,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,不论多少。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。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,恰好遇到久雪初晴,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。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,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。
官府用的毛竹,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,堆积得像山一样。后来桓温伐蜀,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,都用这些竹头作钉。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,都是这样。
又传说,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,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,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,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。
在陶侃留客逸事中,也可以看到其节俭的品行,深受其母的影响。
后世人所说的这些陶侃轶事,多以其节俭为重点,我们认为,其物尽其用的思想,其实对现代环保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http://group.baike.com/li_shi/bbs/zAQNWX1leUEFQU3gE.html
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古代工匠用心计算、使物尽所用。
相传,在我国明代弘治年间,有兵备道(古代官名)李端澄负责修建嘉峪关长(关)城。当时的嘉峪关是“天苍苍、野茫茫,向前看,戈壁滩,向后看,鬼门关”的地方,曾有“风吹石头跑,地上不长草,天上无飞鸟,山头似孤岛”的夸张说法。要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建造关城,难度可想而知。
因此,当时负责建关的朝廷官员李端澄,招募了全国数百名能工巧匠,让大家献计献策。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脱颖而出,提出要想节省材料必须先绘出整个关城的图样,根据图样再制作出小模型,然后按比例放大,就会精确地计算出全部用料。易开占经过运算,算出关城全部用砖共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。李端澄如数给了易开占预算的块砖。有人不相信易开占能够如此计算精当,偷偷藏了一块砖,准备在工程结束时找个说法。没想到,工程收尾时,偏偏少了一块砖,李端澄一看相差不大,也没怎么计较,另找了一块砖补上了。藏砖的人被感动了,不得不拿出这块砖并说明情况。参与筑关的人员震惊了!作为对奇迹的补偿和展示,人们特意将这块砖放在“会极”门楼可望而不可及的檐台上,以求永世的纪念。相应地,一块砖的奇闻不胫而走,一直流传于民间,争说于众口,演绎出许多娓娓动听的有趣传说,这就是一块砖的故事。
从自然界生长起来,从社会中生产出来的每一样物件,都带有它的使命,人类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,若带有珍惜和感恩的心来完成它们的使命,就可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。
作为现代企业人或者环保实施者,我们认为,不管是生产力低下,物资贫乏的古代,还是生产力先进,物质极大丰富的中国当代,都需要我们时刻心怀“各得其所,物尽其用”的理念,利用或使用每一样物件,用心对待每一个项目的设计,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的实现“物尽其用”,我们以为,这是一种本真的环保理念。